据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报道,新加坡近几年的新移民和客工增幅非常显著,人们在日常生活中、在大街上、地铁、超级市场、食阁里,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,特别是中国新移民无处不在。随着这股趋势加速,如何促进新移民和本地人的融合,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一热门课题。
除了因为新移民(包括永久居民)在文化与生活习惯上同本地人有落差,以及人数激增而需要更多时间彼此磨合外,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助理教授陈庆文(39岁)受访时提出了另一个思考的角度:政府这些年在促进种族和谐的政策与努力上,是否也无形中成为新移民融入社会的一股阻力?
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社会,促进种族和谐自然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,即使当中国崛起,政府开始较有意识地推广华族国人的华文华语、中华文化及价值观时,也会小心避免让少数种族产生不安的情绪,觉得他们被边缘化。陈庆文指出,国务资政吴作栋担任总理时,便在1990年提出各种族和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的五大共同价值观(shared values),构建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感。
他说:“在讨论种族、宗教或语言问题时,人们对事物的印象往往比真实情况更重要。尤其在新加坡,这个矛盾更为明显,因为我们不断强调建立一个多元种族、文化和语言的社会,这也是执政者的核心理念,所以只要少数族群感觉情况并非如此,事情便可能有难以预料的发展。这也是为什么,当人们觉得新移民大量涌入,新移民却对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不够敏感,或显得不愿融入本地社群时,会引起关注。”
或许是因为政府在融合族群方面做得太成功,一些价值观已深植在国人脑海中,反而不容易变通。陈庆文举例,当一些从事服务和饮食业的新移民不太会说英语时,讲英语的少数种族和华人强烈不满。一个问题是,他们或许无法分辨本地华人或外地华人,因此普遍的印象是,新加坡的华人越来越多,却不愿意认真学习本地的文化和沟通语言,不符合我国推行以英语为行政语言的政策。
此外,陈庆文观察到,随着外地华人移民的人数越来越多,他们现在已能组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互助联系网,但这也相对减少他们主动与本地人接触及融入本地社群的动力。
“在这同时,本地的教育渠道相当多元,新移民如今可以选择把子女送到国际学校受教育,这无形中也减少了他们及他们的下一代同本地人接触的机会,使得新移民与本地人的社交与交流过程,不像过去那样自然顺利。”
为何对新移民缺少包容心?
主修法律的陈庆文向来对种族关系课题感兴趣,也从事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的研究,同他是“半个华人”(母亲是欧亚裔,父亲是福建人)的身份有关。陈庆文的祖父来自中国福建省,严格算起来,自己不过是中国来的移民的第三代,大多数较年轻的华族新加坡人其实也是如此。有了这样的共同背景,新加坡作为一个建国只有40多年的移民社会,为何对新移民却少了一分同理和包容心?
对这个问题,陈庆文想了一下说,新加坡人对于自己身为移民后代的背景似乎有“集体失忆”或“选择性失忆”的心态,这一方面或许再次印证了政府成功地建立起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,但另一方面这却也可能助长了社会里新旧移民之间的矛盾。
他举例说,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可能会质疑新移民的忠诚度,觉得这些外来移民,特别是永久居民只是把新加坡当跳板,总是在找机会移民到其他国家;也有人觉得,这些人凭什么享受一切好处,却不需要履行太多责任,例如服兵役。
评论0